当前位置: 重庆商网 -> 财经

GLP-1加持,诺泰生物上半年净利预增超330%,董事长童梓权:目标产能

发布时间:2024-06-21 04:13   来源:证券之星   

趁着GLP-1的东风,多肽CXO企业诺泰生物业绩暴涨。6月19日晚间,诺泰生物发布半年度业绩预告,预计2024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可达1.8亿元至2.5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330.08%至497.34%。诺泰生物在公告中表示,净利润预增系得益于公司自主选择产品的持续放量及收入占比提升。

受此消息影响,6月20日,诺泰生物盘中一度触及涨停,最终报收72.80元/股,涨18.64%,总市值约为155.20亿元。诺泰生物董事长童梓权对时代财经独家表示,“目前多肽的市场需求的确非常旺盛,随着时间推移,更多的生产者会涌入,未来可能会产生红海竞争的情况。就目前和未来的订单情况来看,我们愿意积极乐观面对。”

过去近十年的时间,CXO踩在行业的风口。得益于政策与资本的支持,生物医药临床试验加速推进,CXO行业的订单亦在海内外市场迅速增长。但随着医药行业环境骤变,医药寒冬袭来且回暖迹象并不明显,投资人、做药人均变得谨慎,昔日拥挤且疯狂的CXO行业也走下风口,进入下行通道。不过,当有了GLP-1、多肽等数个当红产业标签的加持,订单随之迅猛增长,多肽CXO企业也一跃成为行业内业绩增长的“领头羊”。

多位受访的业内人士告诉时代财经,受减肥制剂等生产供应需求猛增,以及多肽分子优异成药性等因素影响,多肽成为CXO行业内最受到欢迎的方向之一,但一些企业早已布局了这一方向,占据了市场份额,因此后来者想要在这一赛道中拔尖难度颇大。

GLP-1加持,诺泰生物订单激增

过去一年,GLP-1牢牢霸占着行业头条,司美格鲁肽亦是领域内的现象级大单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全球。不仅如此,司美格鲁肽及整个GLP-1的火爆也使得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驶入“快车道”,原本身处行业寒冬的CXO也得以喘息,迎来新的发展。

诺泰生物正是搭上GLP-1列车的企业之一。业绩预告显示,2024年上半年,诺泰生物的归母净利润预增330.08%至497.34%。另据财报数据显示,2023年,诺泰生物营收达10.34亿元,同比增长58.69%,归母净利润为1.62亿元,同比增长26.2%。

诺泰生物是一家聚焦多肽药物及小分子化药,并进行自主研发与定制研发生产相结合的生物医药企业。在自主选择产品方面,公司主要围绕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肿瘤等疾病治疗方向,以多肽药物为主、以小分子化药为辅;在定制类产品及技术服务方面,其采用定制研发+定制生产的方式,每年为全球创新药企提供高级医药中间体或原料药的定制研发生产服务,解决创新药品研发过程中的技术瓶颈、生产工艺路径优化及放大生产等难题。

目前,诺泰生物旗下产品司美格鲁肽、利拉鲁肽等6个原料药品种已在美国通过与制剂的关联技术审评。司美格鲁肽等长链修饰多肽药物的单批次产量已超过10公斤,达到行业先进水平。公司的多肽原料药也已经分布在美国、印度、加拿大、欧洲等海外市场,主要客户包括Cipla、Apotex、Chemo、Teva、Dr.Reddy、普利制药、齐鲁制药、健友股份等国内外知名制药公司。

司美格鲁肽系列产品是诺泰生物主要贡献收入的原料药品种。诺泰生物在一份关于《2023年年度报告信息披露监管问询函的回复公告》中提及,2023年司美格鲁肽系列产品收入达1.25亿元,同比增长571.41%。过去一年,公司签署了两份原料药战略合作协议,包括与客户签署司美格鲁肽注射液欧洲区域战略合作协议、与客户签署口服司美格鲁肽原料药拉丁美洲区域战略合作协议等。

童梓权告诉时代财经,“截至2023年年底,公司产能已经超吨级,到2025底会超10吨规模。扩产计划是继续进行时,目标是超过20吨以上。我们的产能建设是根据订单情况及未来预期来匹配的”。

多肽CXO前景几何?

CXO又被称为医药外包服务,是做药的重要一环。CRO、CMO/CDMO以及CSO则是CXO链条上的不同环节,分别服务于研发、生产、销售,即研发外包,生产外包和销售外包。

据东方财富Choice公布的不完全统计数据,在35家CRO公司的2024年一季报中,半数公司营收出现下降,近七成公司净利润出现下滑。整个行业的处于低位运行中,传导至CXO行业的寒气也早已显现。实际上,2023年,A股CXO企业收入增速已在放缓,在营收方面,仅有药明康德、康龙化成(300759.SZ)两家公司全年营收超过百亿元。

但这并不意味着CXO行业再无突围的路径,企业们仍在寻找新的出路。GLP-1赛道的火爆为其上游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拉开了闸门。不仅老牌CXO企业,如药明康德,早已布局多肽产业链,新晋多肽CXO企业也在为融资做准备。

一位不愿具名的CXO行业人士告诉时代财经,他们很早就布局了多肽产业链,多肽也的确是当下比较火的方向。

今年5月底,多肽CXO企业泰德医药递表港交所,文件引用的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该公司是全球第三大专注多肽的合约研究、开发及生产机构。招股书显示,泰德医药战略性地专注于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领域的管线建设。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其与七名开发口服及/或注射GLP-1产品的客户有九个GLP-1药物开发项目。

6月初,多肽领域企业成都普康唯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也宣布完成了数亿元人民币的B+轮融资,此轮融资由国际知名投资机构IDG资本领投,未来资产联合领投、惠每资本跟投,B轮和A轮股东高瓴创投、华泰紫金、长江国弘本轮继续追加投资。

但对于眼下的火热,也有业内人士表示担忧,在他们看来,多肽市场已经被先入局的企业包揽,后来者其实很难有机会冲刺前列。

“多肽工艺十分复杂,技术壁垒则在于多肽的合成策略、技术和效率,还有纯化及后续处理的技术和工艺水平。尽管未来竞争是红海,但优质企业,即进入了顶端客户群体的产业链会享有优势地位,它们配套有FDA注册和批准的软件和硬件,产能当下和未来都能满足客户需求。”童梓权告诉时代财经,后进生的挑战更大,其一,没有技术人员和技术平台的积累;其二,没有相关客户和市场的积累,因此,“入场”是不易的,在技术、经验、产品、产能、客户和市场等方面的积累非常重要。

医药行业资深人士周蕴则对时代财经表示,“从整个GLP-1来看,企业在向着同质化的赛道去卷的同时,也在寻找创新的思路,比如创新分子、工艺优化、渠道拓展等等。在多肽产业链这一块,由于司美格鲁肽系列产品的火爆,使得多肽的产能一定程度上存在盲目扩增的现象,但满足需求的合格产品,例如高纯度低单杂、符合GMP规范、符合下游各类应用场景标准的产品离目标还有一定距离,部分产能还在生产力和商品力转化的路上。”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