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庆商网 -> 聚焦

这个国际组织总部迁址亚洲,迪拜、香港、澳门都来竞争,最后为什么落户上海?

发布时间:2024-12-26 09:06   来源:东方网   

国际戏剧协会总干事托比亚斯·比昂科尼的办公室窗户正对着新闸路。窗外,树叶已换上金黄色的盛装,来来往往的行人以城市为背景,上演着一幕幕人间众生相。

“我喜欢从这个视角看上海。”说这话时,距离托比亚斯来到上海已经9年。就在前不久,这位瑞士人获颁今年的上海市白玉兰纪念奖。“对我而言,这不仅仅是个人荣誉,更照亮了国际剧协工作人员以及合作伙伴们的共同努力。”

一座从未停止成长的城市

2015年11月5日,《解放日报》刊登了一篇题为“国际剧协国际总部落户上海”的报道。文中称,国际剧协落户上海,开创了国际文化组织总部迁址中国的先例,有望吸引更多亚洲国家参与到国际戏剧协会的活动中,为东西方表演艺术交流注入新的活力。

那一天也是托比亚斯人生中的“大日子”。“我们以一种充满活力的、传统中国的方式庆祝这一时刻。”他还记着,伴随着舞龙舞狮表演,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与本地艺术社区共同相庆,氛围热烈而友好。

国际剧协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48年创立,是全球最大的表演艺术组织。托比亚斯回忆,当国际剧协希望从巴黎总部迁往戏剧文化日益繁荣活跃的亚洲地区时,迪拜、香港、澳门都是选项。“最后上海赢了,因为上海的态度最为积极,行动最为高效。”此外,上海与国际剧协有着悠久渊源,国际剧协成立之初就有来自上海的学者参会。

“这次迁址标志着国际剧协迈出了重要一步,反映了上海和国际剧协对促进全球文化交流与协作的承诺。”他说。

至于托比亚斯本人,他第一次来上海还是2008年。那时,他就被这座城市的活力,以及成为全球领先城市之一的决心所震撼。到了2015年,越来越多的绿地、剧场、咖啡馆和餐馆,进一步凸显了这座城市的多元活力。“上海在保留历史文脉的同时展现出的创新能力,正是其独特之处。这是一座从未停止成长的城市。”

推动跨文化合作

没有伴奏,没有乐器,在大凉山的怀抱里,歌者们用彝语唱起古老的歌谣……这是前不久第六届大凉山戏剧节上,开幕大戏《星回》的演出现场。

托比亚斯坐在台下,欣赏着这场跨文化合作表演。这部由国际剧协与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戏剧学院和凉山文旅集团联合制作的剧目,其导演是出生在太平洋岛国萨摩亚的艺术家、国际剧协“国际戏剧大使”雷米·波尼法索,表演者则是一群来自彝族的歌者和舞者。通过彝族传统吟唱、生命仪式、农耕舞蹈等形式,他们共同探索人类与自然、精神世界及宇宙的连接。

“一个外国人,能理解彝族的文化吗?”这个疑问随着《星回》的创排渐渐消散。在托比亚斯看来,好的戏剧表演能够跨越文化、种族,唤起人们共通的情感与价值。这也是国际剧协的宗旨,即积极推动跨文化合作,促进交流互鉴。

首演之后,《星回》又在突尼斯迦太基戏剧节上亮相。类似的国际文化活动,这些年来国际剧协组织了很多。如果要为中国观众推荐其中一部戏剧,会选择哪一部?托比亚斯颇为踟蹰。

“如果让我推荐,我的建议是:定期去看表演。”他说,只有接触不同形式的戏剧和表演艺术,敞开心扉,接受被它们唤起的情感和思考,才能真正欣赏艺术的深度和多样性。

让当代观众产生共鸣

托比亚斯的办公室里摆着许多收藏品,其中,一张红黑相间的脸谱尤其引人注目。他翻开一本《中国京剧脸谱》,按图索骥,找到了对应的人物——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姜维。

脸谱是托比亚斯钟爱的京剧元素。在国际剧协位于新闸路的小楼里,每间房间的门牌上都标着一张脸谱。“中国戏曲以其丰富的传统、独特的艺术性和深厚的情感,在表演艺术中占据了独特的位置。其音乐、动作和叙事的结合,创造了一种超越语言的体验。”除了京剧,托比亚斯也喜欢昆曲、皮影戏,看过很多遍《梁祝》,仍然为它而感动。

“传统戏曲的现代表达,是维持其生命力的重要途径。”他认为,传统并非僵化的结构,而是一种鲜活的、动态的表达形式,必须不断发展创新,才能让当代观众对传统艺术产生共鸣。

在上海生活了近十年,托比亚斯越来越看好上海戏剧艺术的发展前景。“任何城市若要成为文化和戏剧中心,必须为艺术家提供空间和机会去发展独特的作品,展现与众不同的风格。上海已经具备了这一条件,但它的潜力远不止于此。”他说,上海有能力成为全球表演艺术家的汇聚点。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