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庆商网 -> 聚焦

加快“绘制”碳足迹 更好发挥金融助力绿色转型功用

发布时间:2024-06-19 11:29   来源:中国网   

近期,生态环境部会同国家发改委等十五部门根据国务院关于碳足迹管理工作部署和分工意见,制定并印发了《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旨在推动重点行业产业链供应链升级,增进碳足迹工作国际交流互信,有效应对涉碳贸易壁垒冲击,加快生产和消费绿色低碳转型。

所谓“碳足迹”,是以生命周期评价方法评估研究对象在其全生命周期中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指标;如果以某一产品为例,那么可以理解为从原材料加工、运输、生产到出厂销售等流程所产生的碳排放量总和。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碳足迹管理体系有助于全面、系统地计算产品或服务的碳排放情况,进而可以帮助识别供应链中的高碳环节,并助力中宏观层面节能降碳相关路径、政策的制定和出台。

在之前一段时间里,我国无论是计量监管还是市场参与方,都更加关注生产过程中的直接碳排放。记者近期在一些地方调研时发现,重点控排企业的减碳成效往往是受到较多重视的,但其所在产业链其他环节的碳排放量和碳排强度可能更高;同时为了实现自身减排,控排企业可能会把高碳排环节剥离出去;而对于其他主体特别是一些中小微企业,由于缺乏有效的碳排放计量监管方式,加之其较多仍处成长阶段,碳减排意愿并不强。过度关注单一主体碳排放情况显然对于全社会“双碳”目标实现的作用有限,且容易造成减碳路径制定和落实中的无序问题。因此,碳足迹管理体系建立势在必行。

当然,除了碳市场参与主体和控排企业外,其他主体的碳排放情况也被尝试着进行了记录和管理。其中,碳账户就是地方政府、金融部门和部分平台为推进"双碳"目标、创新绿色金融服务模式而探索建立起来的。据了解,我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以及其他一些城市都有过不同程度的碳账户建设探索。一位对比过多地碳账户建立和运用情况的研究人员告诉记者,能够覆盖更多领域、更多主体的碳账户背后依靠的是地方政府统筹下的跨部门协调,这样更充分和及时的信息数据和符合行业实际的标准才能为金融服务或更多领域所用,实现对绿色发展的进一步激励。此次发布的《方案》正是通过明确职责,让不同部门能够形成统一合力。

不过,即使是碳账户探索已走在全国前列的地区也会在其应用上碰到阻碍——由于缺乏统一的量化标准,不同地区和不同金融机构形成的碳排评价差异比较大,就难以形成关键影响因素被用于金融服务中,从而对市场主体和绿色金融创新都难以形成有效促进。而这也是碳足迹管理体系所要解决的问题。

王遥在谈及从碳账户到碳足迹的探索时表示,这个过程中需要推进的工作有很多,首先要建立更加完善的数据收集和核算体系,以确保碳足迹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其次应推动相关法规和政策的制定,明确主体在碳足迹管理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此外还需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和企业对碳足迹管理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具体到某个行业,一方面需要建立更精准的核算核查标准。目前企业碳排衡量除了成本较高的物联终端检测方式外,更常用的是以能耗推算碳排放的方式,这就需要质量更高和更精准的统计数据,并且明确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碳排放因子等指标。具体到细分行业,需要明确行业的碳排环节、减碳路径和预期成本费用等内容,并形成一定的行业标准。另一方面,不同地区和行业之间还要对数据精准度、核算方式、碳排放评价等方面完成互认,最终才能真正形成碳资产为金融部门所用。这个过程中,既要有从下向上的信息汇总、试点反馈,也要有从上而下的统筹和标准认定、法律法规制定等,将是个漫长的过程。

可以预见随着碳足迹管理体系建立并逐渐成熟,金融将能够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中发挥更大效用。在积极做好五篇大文章的当下,金融机构可以推进支持碳足迹体系的构建,例如设立支持工业产品碳足迹测算技术发展基金,为碳足迹数据采集及管理平台相关技术开发、标准认证体系建设提供资金支持;通过对经过认证的产品碳足迹与银行贷款利率或债券利率挂钩,或根据碳足迹数据开发相关绿色指数,为企业提供融资优惠,激励企业主动开展碳足迹相关实践。特别是对于产业链上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中小企业,完全可以在建立碳足迹的基础上,运用供应链金融通过信用额度共享,推动更多企业实现碳减排。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