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庆商网 -> 行业

强制披露时代已来,ESG报告将成为企业必答“考卷”

发布时间:2024-05-31 13:29   来源:网络   
强制披露时代已来,ESG报告将成为企业必答“考卷”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德尚玉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郭晓洁 实习生邓晓敏 北京报道

2024年,中国迎来了ESG强制披露时代。

今年5月,财政部发布的《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要求,到2030 年,国家统一的可持续披露准则体系基本建成。在证监会的指导下,沪深北三大交易所发布《上市公司持续监管指引——可持续发展报告》正式实行,强制450多家上市公司披露ESG信息。此外,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近来也连续出台文件指引,将ESG纳入信用评级,要求金融机构提升ESG。

“ESG强制披露时代已来,企业应做好什么准备?”日前,南方财经《绿金圆桌派》栏目以此为主题,邀请兴业碳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兴业研究首席绿色金融研究员钱立华,嘉实基金ESG研究部负责人韩晓燕,商道咨询管理合伙人、上海公司总经理刘涛直播连线,就企业、金融机构、第三方机构等市场主体如何迎接ESG强制披露时代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探讨。

受访专家表示,《指引》等文件的发布将推动ESG信息披露规范化,有助于提高ESG评价和评级体系的科学性,为企业估值提供更准确的基础,为金融机构的投资和风险管理提供更全面的信息,最终实现优化金融市场资源配置,吸引更多资金投向绿色低碳领域。

同时,完善的可持续信息披露体系也对企业、金融机构和第三方等市场主体提出了更高要求。未来,各方应关注数据质量和重要性影响等关键披露要求,明确自身在提升ESG价值链中的角色,共同推动ESG信息披露质量的提升,为市场创造实际价值。

ESG报告不再是企业的“奖状”而是“考卷”

随着可持续披露相关政策密集出台,我国可持续披露准则体系雏形初步形成。

钱立华指出,三大交易所发布的《指引》显著提升了上市公司在ESG披露方面的合规标准,将ESG信息披露从品牌宣传工具转变为一项基本合规要求。《指引》要求公司全面披露ESG信息,应包括优势和潜在不足,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引入第三方鉴证,增强信息透明度和可信度。随着更多上市公司遵循《指引》进行披露,市场将获得更全面、准确、可比的ESG信息。

韩晓燕同样认为,《指引》是资本市场深化可持续投资理念的关键一步,为ESG信披和评价提供了制度和基础设施保障,推动ESG融入主流投资框架和体系,从而推动资本市场的高质量发展。

在过去,ESG报告可能被视为展示公司成就的“奖状”。随着披露体系的完善,ESG报告被更多市场人士视为一份“考卷”。

刘涛表示,《指引》将ESG报告定位成一份“考卷”,对未来上市公司披露的报告提出了统一的题型和评分标准,要求上市公司更严谨、准确地回答这张“考卷”。这一变化不仅体现了资本市场在ESG披露方面多年的经验积累,也从自愿披露向着强制披露的方向发展,这预示着未来ESG报告将更加统一、规范。

事实上,无论是财政部发布的《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还是三大交易所发布的《指引》,都体现了“遵循国际规则,又充分考虑我国国情”的特点,有利于推动中国资本市场与国际接轨。

钱立华表示,《指引》披露框架围绕治理、战略、风险机遇、指标目标等支柱,与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准则保持一致性。在环境信息披露方面,特别是气候变化议题,《指引》在遵循国际主流气候披露框架的同时,根据我国国情对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披露范围进行了明确界定,并鼓励有条件的主体采用情景分析方式进行气候适应性评估和披露。此外,《指引》还强调了中国特色的议题,如乡村振兴、创新驱动等,体现了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除了兼具国际标准和中国特色外,受访专家认为,《指引》也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韩晓燕表示,《指引》灵活处理不同实质性的议题,如允许仅具有影响重要性的议题根据具体情况披露,提升了企业披露的可操作性和灵活性。

钱立华表示,在披露原则上,《指引》采用了与国际接轨的“双重重要性原则”,要求识别具有财务重要性或影响重要性的议题,以满足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的信息需求,也使企业披露的信息对信息使用方更加实用。

对于“双重重要性原则”的实施,刘涛则认为将对企业带来新的挑战。

“指引不仅强调了ESG议题对投资者和内部财务的重要性,还首次对中国上市公司提出了财务重要性和影响重要性的双重重要性原则。这要求企业在实际操作中需精确界定影响,并需要借助判断阈值或评估的工具,以确保准确披露满足投资者和利益相关方的信息需求。”刘涛说。

企业将面临数据、人才等挑战

从“奖状”到“考卷”,企业在适应ESG信息披露新规则上的挑战清晰可见,也迫切需要采取行动。

钱立华表示,《指引》等相关文件提高了披露标准,不少披露项目被要求从定性描述逐渐转向定量指标。如《指引》要求披露可持续发展相关影响、风险和机遇对公司当期和下一年度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的影响,对上市公司数据采集、量化分析能力提出较高要求,这也将成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重大挑战。

“从长期趋势来看,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将逐渐从定性走向定量,从信息披露转向治理提升。上市公司应充分利用ESG披露的契机,引导公司内部治理的升级,建立和完善ESG战略和管理体系,通过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实现公司管理能力的提升,从而推动公司实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钱立华说。

刘涛也表示,数据化披露是《指引》的显著特点。未来企业不论在气候变化、乡村振兴、科技伦理还是创新发展等议题上,或是在财务重要性的短、中、长期的影响和机遇等披露方面,均需以量化方法来呈现。因此,从数据披露要求的变化来看,ESG数据的标准化、规范化表达和分析将是企业ESG报告的亮点和重点。

除了数据化的挑战外,专业人才的缺失也是企业提升ESG表现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刘涛表示,目前企业发展ESG的挑战主要集中在人才储备不足和管理理念尚未深化等方面。他认为,未来上市公司提升ESG表现可能会经历两阶段,一是提升ESG工作质量和披露水平以满足市场和监管要求;二是需挖掘企业ESG潜力,通过切实提升ESG表现创造额外的企业价值。这就要求企业在人才培养、管理理念、资源分配等方面持续努力和创新。

除了人才的缺失外,投资机构在推动ESG发展过程中也发现了企业面临的不少实际困难。

韩晓燕表示,作为投资机构代表,在过往与投资标的企业的ESG参与和沟通中,她发现提升企业在信息披露意愿方面存在两方面挑战,一是中小企业面临多重信息披露标准选择难题和成本效益考量,导致ESG信息披露意愿不足;二是当前ESG信息披露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尚待完善,影响了企业披露的积极性。

对此,韩晓燕认为,《指引》等标准的出台回应了企业在披露标准方面的困扰,但提升企业披露积极性仍需多方合力。首先,投资者应将ESG标准纳入投融资决策,以市场化手段和资本市场的力量驱动企业强化ESG信息披露。同时,期待监管层面出台相关优惠和激励政策,降低披露成本,激发企业参与ESG实践和信息披露的积极性。此外,企业内部需加强跨部门协同和高层领导支持,确保ESG政策在各部门和子公司得到有效执行。

将ESG因素纳入信用评级体系

事实上,完善可持续信息披露的核心目标在于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推动资金流向绿色低碳发展领域。因此,金融机构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钱立华表示,从长远来看,ESG指引的深入实施将有助于推动ESG评级、指数和投资三大主线的发展。特别是在引导资金投资上,随着ESG信息披露的质量和数量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绿色低碳等领域的投资规模也将持续增长。ESG信息披露与可持续投资相互促进,将加速形成健康的市场生态,进一步推动ESG评级、指数和投资成为本土市场的重要研究和实践领域。

钱立华强调,对于银行机构而言,ESG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将至少影响到银行的ESG投资、ESG风险和ESG信息披露。

“首先,对于ESG投资,银行主要从事固定收益的投资,即主要投资债券,而债券的信用评级对债券投资极为重要,因此将ESG因素纳入债券的信用评级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次,在ESG风险方面,银行需对客户的ESG风险进行分类管理、动态评估,并逐步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最后,在ESG信息披露方面,银行需不断提升ESG信息披露的质量和标准化水平。”钱立华说。

除了银行外,投资机构作为ESG市场重要的主体,也将逐渐以《指引》等文件为基准,调整自身的投资策略和评估方法。

韩晓燕表示,《指引》的发布有助于投资者获取一致性高的底层数据和信息,提高投资评价和决策的准确性和可比性。特别是《指引》提出的财务重要性和影响重要性两个维度,将引导投资者从仅关注财务价值,向关注投资标的全方位的经营业绩和环境社会外部性的评价方式过渡。此外,《指引》还将推动绿色和ESG债券、基金等可持续金融产品的市场发展。展望未来,高质量、量化可比数据的披露将凸显ESG因子在投资组合中的价值,推动资本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过去多年以来,ESG市场迅速发展,中国ESG第三方服务市场也迎来了咨询、评级机构数量的激增,市场也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竞争失序。业内人士期待《指引》等文件的出台,能推动市场加速实现自我调整和规范化。

作为第三方咨询机构的代表,刘涛认为,未来咨询机构需要迅速适应新的市场环境,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服务质量,为客户提供真正有价值的服务。而随着披露标准对量化数据要求的不断提升,ESG咨询行业要从文科情怀向理工科技术转变,应注重跨学科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强技术工具的应用和研发,提高效率和专业性,并进一步探索如何将ESG成果以更具说服力的方式呈现给投资者。

“第三方咨询机构应被企业作为‘陪练陪跑’,而不再是‘出租车司机’,即在企业需要时提供指导和支持,但最终的行动和决策应由企业自己做出。这种转变不仅有助于企业更深入地理解ESG管理,还能促进企业治理能力的提升,实现真正的‘自驾’。”刘涛说。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